聚焦三大先导产业,上海高校加速专业“焕新”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高校加快学科专业布局,新动作频频——
近一个月来,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心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三个新学院 ;
近日,复旦大学发布招生简章,新设的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学院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今年将正式对外招生 ;华东师范大学也明确表示,该校集成电路学院将继续扩大招生,今年还将面向所有专业本科生推出“人工智能 +”微专业……
根据上海市教委最新下发的《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叠加即将到来的招生季,对上海的各大高校而言,主动优化学科布局,更好匹配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产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焕新”已箭在弦上。
持续动态调整,使大学专业结构更合理优势更突出
聚焦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方案》明确提出,上海市将扩大重点产业人才招生规模。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引导现有培养规模偏小且缺口较大的强相关学科专业加大招生规模,引导已达到一定培养规模但仍有缺口的学科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
面向微电子领域加快布局,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周先荣表示,今年,学校集成电路学院将大幅增加招生计划,面向微电子、集成电路领域的先进器件工艺、设计应用和交叉课程等方向,培养研究型人才及卓越工程师。华东理工大学今年将新增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并于9 月招生。据介绍,该专业是一个基于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前沿交叉领域,致力于培养以电子信息材料研制和应用为特色,能够在相关材料的合成、结构设计、成型加工及应用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上海交通大学,今年新增的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 24 个获批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之一,涉及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通过持续动态调整,大学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优势特色更为突出。”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 2017 年以来,学校已改造调整专业 4 个,停招 2 个。就在去年,学校已增设化学生物学、健康科学与技术 2 个新兴交叉专业。
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5 月 16 日,同济大学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部署启动八大核心任务。备受外界关注的一点是,同济大学明确提出,将实现人工智能对学校各学科的全面赋能,打造形成“人工智能 +”和“+ 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学科体系。今年,同济大学将在全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全体学生。
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再提高,面向未来产业培养生力军
观察最近各大高校传出的新动作,不难发现,《方案》在渐次落地的过程中正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一批对口重点产业的专业密集“上新”;二是核心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三是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进一步提高。
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日前在做客《民生访谈》节目时也表示:“对于很多未来学科,一定要有敏感性,为学生提供更多供给,同时还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新增紧缺学科专业,调减和撤销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等。”
东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今年的招生计划将进一步向新专业、新学院倾斜。近年来,学校先后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并新成立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等。同时,学校通过内部调整,进一步扩大理工类核心学科招生规模,提升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度。比如,材料学院与中国商飞合作开设“大飞机班”、复合材料创新实验班等。该校正加快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培养生力军,去年,首届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拔尖试验班本科毕业生实现 100% 深造。
对接生物医药产业,上海理工大学“上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也将于今年 9 月招生。此外,该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也将全面升级。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将在产教融合方面有新举措,学校将携手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链,大幅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类培养计划。
日前发布的《2024 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培养规模,“将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提高到 50% 以上”。采访期间,记者从沪上部分高校获悉,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目前占比已达到 50% 以上的院校,今年将在既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沪上综合性高校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学校这一比例有望提高到 70% 以上”。
Copyright © 2022 济南大学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邮编 250022 联系电话:0531-89736519 邮箱:jdxkc@uj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