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杨绍普 任德亮 郭枫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一般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应正确定位,更好地为教学和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服务,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应发挥优势,密切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学科建设上实现重点突破,形成鲜明特色,使学科建设始终充满活力与生命力,走出一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学科建设;地方院校;健康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杨绍普,石家庄铁道学院副院长,教授,石家庄050043;任德亮,石家庄铁道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石家庄050043;郭枫,石家庄铁道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级高工,石家庄050043。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龙头活,则全局皆活;龙头僵,则全局失衡;因此各高校近年来都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工作。但学科建设并无统一模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校,应结合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上应特别注意与学校的定位相统一,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相一致,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和外部条件,实现学科建设重点突破,走以特色取胜的道路。 石家庄铁道学院近二十年来先后经历从军队到铁道部,再到河北省的多次转制,虽然学科建设受到很大影响,但学校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面向工程建设第一线开展科技攻关的主攻方向,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形成鲜明特色,探索出一条学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才能健康协调发展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大学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其培养的学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首先必须为教学这个中心服务,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特别是地方院校,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都是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展开的.如果离开这个中心,学科建设许多方面工作就很难向前推进,因此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为教学和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服务的宗旨,并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强调学科建设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就是要把学科建设的过程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机结合,把学科建设的成果首先向提高教学质量转化,让广大学生成为学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人才培养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地方院校而言,在学科建设中应将两者的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好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协调和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般来说,学科建设的成果大多体现在科研水平的提高上,特别是学术带头人水平的提高上。但目前多数学术带头人出于各种原因,科研任务非常重,难以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因此,除要求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术带头人经常以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学到鲜活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广大学生不但可以从学术名师那里学到最新专业知识和宝贵的专业经验,而且还能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将这种做法称为“学科教授讲座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这种途径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另外,资助学术带头人将自己积累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教材,供学生选修,也是一种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往往对选择这样的课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自豪,因为自己仰慕的专家——教材的编者,就在自己身边,就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老师,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积极组织学术带头人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并在政策上与科研项目同等对待,校内重点项目优先考虑安排给学术带头人,以充分调动他们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多数学术带头人不仅对教学改革研究乐此不疲,投入很大精力,而且将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科发展需要融人教改研究中,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改成果的质量和效益,对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石家庄铁道学院连续获得3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项一等奖填补了省内空白,充分证明了学术带头人投身教改研究的良好效果。 二、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始终充满活力 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办学实力和教育水平,因此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来支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面临许许多多的科技难题需要解决。一般地方院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虽然受条件所限,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重大项目和取得突破性进展比较难,但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行业服务上却占具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因此,应将学科建设的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上。 首先,经济建设主战场是高校科研课题取之不尽的源泉。现在,许多企业都特别重视科技创新,他们有专门的组织、专门的基金,有科研合作的迫切愿望,高校是他们最愿意选择的合作伙伴。只要学校选准方向,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很多企业都愿意出资与学校合作开展科研工作。我校从铁道兵转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后,大批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这种联系使我们很自然地把科研主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主战场。学校划转河北省后,我们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大力拓宽学科服务面,迅速在城市地下广场、高速公路、水利工程、政府信息化网络建设等方面承担大量课题,弥补了转制后上级科研投入的不足。近几年,我校课题80%来自企业,主要科研成果都是与企业合作完成的。石家庄铁道学院不是名校,却完成了一大批重大课题,并取得丰硕成果,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校企合作。 其次,经济建设主战场是锤炼学术队伍的最好课堂。一个大课题组往往就是一个学术梯队,一项重大成果的诞生就预示着一个学术团队的形成。我校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几个主要学术梯队,都是围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难点课题,由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组成的。例如2000年我校围绕国家重点工程芜湖长江大桥长期适时安全监测和预警报警系统重大课题,由多名不同学科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博士、教授组成课题组。在完成课题之后,课题组成员以桥梁等大型结构安全监测为研究方向,发展成为由十多人组成的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目前他们承担着一大批既有和新建桥梁的安全监测与评估项目,成为铁道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 另外,经济建设主战场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理想渠道。通过与企业建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自科研一线、研究现场在科研一线、取得的成果直接应用于科研一线的培养模式,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通过这种形式培养的研究生有理论、有实践,且熟悉科研一线、习惯科研一线、愿意也有能力奉献科研一线。近几年来,我校研究生多数跟随导师投身到科研施工第一线,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线上,我校教师和研究生是第一支登上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科研队伍。可以说,哪里有铁路建设的重点工程,哪里就有我校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身影,学生毕业后被企业争先录用。 正是凭着这种坚定不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定位和实实在在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信念和毅力,近年来,不但使我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直接的贡献,也使学校自身获得大量源头性、关键性、标志性的成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不竭动力,大大提升了办学水平。学校1999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奖数量在全行业单位曾名列第三;划转河北省后,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数量连续多年名列省内工科院校第一名。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校已在国防交通应急工程、长大隧道施工通风、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交通安全与环境控制等学科方向进人了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研究施工新理论、新技术、施工管理新方法见长的高校之一。同时,经过实践的锻炼和考验,也为我校培养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享誉施工第一线、特别能攻坚的科研队伍。 因此,无论学校处于什么样的办学环境,也无论管理体制如何改变,只要坚持学科建设始终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需要为己任,特别是瞄准其中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就能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学科建设也就会始终处于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良好发展环境中,始终充满活力。 三、学科建设必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上不可能建成“大型集团”,但经过努力可以建成高水平的“专业公司”。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在某些方面争取重点突破,走以特色取胜的道路。 要形成特色,首先是选准特色。即从自身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找出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学科专长;其次是培育特色,即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整合内部资源,汇聚学术队伍,挖掘潜在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再次是用好特色,即想方设法利用好所处行业和地区能够提供的有利条件,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使特色学科建设不断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1)选准特色。我校从建校至今一直以研究施工技术为主,特别是在应急结构工程领域独具特色,我们依托这一长期形成的优势学科方向,提出建设“土木工程学科链”的思路。学校的学科布局尽可能围绕这一学科链展开,例如机械学科以工程机械为主、信息学科以土木工程信息化技术为主、材料学科以工程新材料为主、管理学科以施工管理为主等等。短短几年间,我们围绕“土木工程学科链”形成了包括国防交通应急工程、隧道施工新技术、长大隧道通风、桥梁安全检测、施工安全、施工管理、工程新材料、工程信息技术、施工机械等学科方向组成的学科链,很快在行业内显出了学科优势,形成了学科特色。 (2)培育特色。在形成特色之后,还要注意精心培育,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色。一是下大力气培育自己的学科梯队,尤其是注意围绕特色学科链选拔、培养、引进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在人才引进、博士培养、设备投入上向有利于学科链形成的地方倾斜。三是帮助学科带头人结合重大项目开展科研,例如在秦沈客运专线、秦岭特长隧道、芜湖长江大桥、青藏铁路等大工程中,我们都以学科链为基础,多学科、多课题、多层次投入科研力量,从而达到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发展特色的目的。 (3)用好特色。即把特色学科建设融人为经济建设和高层人才培养服务中。我们注意将学科链的综合优势运用到国家重大工程综合课题研究中。我校国防交通研究所,具有交通、桥梁、机械、信息多学科优势,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先后承担完成了一大批军队和国家重点工程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十几项重大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还特别重视结合重大课题,应用学科链综合优势培养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凡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综合课题的导师,研究生招生名额给予倾斜,允许在他们学科链范围内跨学科招生,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学院帮助解决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设备和经费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学有专长、具有交叉学科优势的研究生顺利毕业,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始终注意选准、培育和用好自己的学科特色,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这是地方院校学科建设成功的关键。 四、学科建设必须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通力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学科建设又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各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地方院校可以借鉴重点大学的先进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只有立足本地和本校实际,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断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才能将学科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我校在军校时期相对封闭,相当一段时间内科研基础比较薄弱,针对这一情况我校较早提出了“科研特区”的概念。主要措施有:①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组建了10个专业研究所,将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配备到研究所,建立起一支专职科研队伍,将有限的科研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支能承担重大项目的科研主力军。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人才主要向专职科研人员倾斜,使专职科研队伍迅速壮大。③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了几个水平较高的重点实验室,为承担重大课题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④制定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科研特区”的实施,使我校科研工作在“九五”期间获得飞速发展,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在“十五”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近五年连续获得7项国家科技成果奖;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150名左右,并多次进入前百名;攻克许多国防和国家重点工程第一线面临的急、难、险、重课题,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一所规模不大的地方院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我校也因此享有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我们不断对“科研特区”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如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重大项目前期校内立项,加强基础研究,培育适应地方需要的高新技术研究方向,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扶植中青年学术骨干,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基地,及制定专职科研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等。在重点学科建设上,我们制定了专门的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并根据学科建设具体目标,将有限的学科建设专项经费采取立项建设的形式分配,学校和项目负责人签订合同书,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以保证每笔经费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所有这些管理办法和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2(5). [3]赵文平,等.学科发展规律与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 [4]程永波.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0). (原文来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opyright © 2022 济南大学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邮编 250022 联系电话:0531-89736519 邮箱:jdxkc@ujn.edu.cn